Imgur[ˈɪmədʒər]

美國普普藝術家安迪沃荷(Andy Warhol)曾說過,「在未來,每個人都有機會成名15分鐘。」但15分鐘之後呢?沃荷沒說,但或許就殘酷地被湮沒於普普藝術的大量複製印刷產品中了。

數位狂潮第32期 / 文:蘇明鴻

台灣最近沒來由地瘋起了東湖王陽明、體育系涼糕哥,還有北投捷運站附近的小鮮肉賣豆花。看似無腦的一窩蜂現象,卻造就了許多「路人甲明星」。網路上正反聲浪不斷,其實這受人批判的淺碟文化不是只有台灣才有,不久前因為照片在推特上病毒式散播(Viral)的Target店員,還因此上了《艾倫秀》,一夜之間路人變明星,從你我每天會遇到的超市打工小店員搖身一變成了眾人追捧的網路名人,他的推特追隨者從144人暴增成60萬人。這些說帥氣也不是不帥也不是,但藉由網路的病毒式散播,以及從眾心態推波助瀾,好像越看越對眼。

網友愛用的Imgur照片分享網站就是這種病毒散播的載具之一,大家熟悉的 Imgur是網路相簿,但最近出現了本質上的變化,Imgur由網路硬碟伺服器搖身一變成為訪問目的地。從網友上傳圖片的配角工具,變成瀏覽器首頁,觀看網路世界的熱門照片。

Imgur的發音與Imager相同,不言可喻就跟影像有關,但是在拼寫上面做了些變化,這個字實際上意思也是合成了img「影像」,這個代表影像的附檔名,以及ur 意指your「你的」,合起來就是your image「你的影像」。Imgur採取完全開放平台,沒有限制群組,讓所有路過的使用者可參與,不需要和上傳照片者成為好友也可以按讚,發表評論。首頁照片排列的順序就是依照受歡迎程度來呈現,一目了然目前全球最受歡迎的照片是什麼。

這是打破社群概念的「反社群社群網站」,社群的概念就在於分享,Imgur打破社群界線,讓分享不受限制,讓你更輕易地在網路世界找到你志同道合的朋友。Google+ 當年為了與Facebook做出區隔,強調了「小圈圈」的隱私概念,但這樣關起門來的「分享」事實證明效果不彰,使用Android平台的人很多,但現在究竟還有多少人在用Google+呢?Google似乎忘了Android的發展模式,開放才是王道。

美國普普藝術家安迪沃荷(Andy Warhol)曾說過,「在未來,每個人都有機會成名15分鐘。」但15分鐘之後呢?沃荷沒說,但或許就殘酷地被湮沒於普普藝術的大量複製印刷產品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