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客服,可能不再是帶著濃濃印度口音的英文,或是捲舌的京片子,什麼語言都會,什麼都不奇怪。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或許也終將取代人性。
2016在全球是充滿政治味的一年,各地紛擾不斷,牛津字典的年度代表字果不其然,也是由因為英國脫歐公投及美國總統大選而爆量使用的Post-truth「後真相」拿下。
不過在科技左右我們生活的年代,當然少不了科技用字入榜。候選名單中還是有個遺珠的明日之星,那就是Chatbot「聊天機器人」。顧名思義,「聊天機器人」指的是:一個在網路上,設計來模擬與真人聊天對話的電腦程式。
ChatterBot或是Chatbot這個字,最早是由卡內基梅隆大學的麥可.墨汀博士(Michael Mauldin)在1994年所創,用來描述這種型態的對話程式,他也是Verbot聊天機器人茱莉亞的創造者。Chat是「聊天」,Bot是Robot「機器人」的縮寫,合在一起Chatbot就成了直譯的「聊天機器 人」。
聊天機器人跟從系統中搜尋輸入預設答案的語音助理有什麼不一樣?如果只是問問天氣,要她幫忙訂炸雞披薩,一問一答,那好像沒有什麼區別。但是如果能模擬真人的思考邏輯,通過人與機器分野的圖靈測驗(Turing Test),自然地與真人一來一往互動交談,那就是另一個境界了。
2016年度的各大科技盛事, 不管是Google I/O或是Facebook F8還是Microsoft Build大會中都出現了Chatbot的版面,顯然科技巨擘都注意到了這波新浪潮,紛紛搶進。聊天機器人當然不只是設計來讓我們打發時間用的,純陪聊天。各大廠看得更遠,知道她可以提供各種類型的服務,除了單純地傳遞資訊,還可以稱職地擔任客服機器人,解決客戶的疑難雜症。剛結束的歐美購物季,就有眾多的零售商導入臉書Messenger的聊天機器人功能,親切地引導並協助客戶「消費」,這是未來電商發展的趨勢。
未來的客服,可能不再是帶著濃濃印度口音的英文,或是捲舌的京片子,什麼語言都會,什麼都不奇怪。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或許也終將取代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