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達》的爆紅,讓大家開始熱烈地討論起阿凡達,其實這不是個新的概念,殊不知你我的阿凡達早已在這網路世界中化作千千萬萬個分身,依著你我的意志,或針砭時政,或斬妖除魔了。
雖然在本年度的美國影藝學院金像獎中鎩羽而歸,風光入圍七項大獎,最後只抱得三項技術性獎項。不過我想在廣大影迷心中《阿凡達》的地位絲毫沒有動搖,去年底至今橫掃全球戲院熱映,除了成為史上最賣座電影之外,電影中運用的3D動畫技術也被認為是影史的一大突破,並且帶起3D電影、3D遊戲甚至是3D廣告的風潮。
avatar這個富有異國情調的字的確不是英文,是源自於梵文的avatarana,西元1784年的時候進入英文詞彙中,原意指的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中,「保護神」毗濕奴(Vishnu)下凡現身撥亂反正,相傳祂在人間有十個化身。ava-在梵文中是「下降」(down),而tarati是「轉換」(cross over)的字根,合在一起就成了現在英文中「化身」的意思。指的就是毗濕奴從天而降,從神靈轉化為血肉之身。
avatar在電腦世界中則被稱為「紙娃娃系統」,當初開發這套系統的目的就是要讓現實世界中的使用者在虛擬的網路社群當中也能有個身分。而這樣的用字普遍認為是借用尼爾.史蒂芬森 (Neal Stephenson) 1992年出版的科幻小說《潰雪》(Snow Crash)一書中的概念,人類在電腦構築的虛擬空間「魅他域」(metaverse)中利用「化身」(avatar)進行交流。
最早在社群論壇中就是以各種不同的人物圖像(avatar)來區分會員,讓所有人不用看發文者的ID就可以一目了然發文者的等級、個性,對於這個社群的貢獻或是發文者的社群地位。avatar有著各種不同的面貌,從最簡單的ID旁邊網站制式的小圖,到自製自己的圖像上傳,到現在線上遊戲3D立體的玩家分身,可以選擇長相,隨心所欲穿戴各種不同的配飾,使用各種武器。不論平面或是立體都是阿凡達的一種。
電影《阿凡達》的命名就是使用了這個梵文中將意志「肉身化」的概念,但也正因如此,承載男主角傑克意志的阿凡達最終不可能不倒向納美人正義的一方,因為「保護神」毗濕奴下凡的目的就是要保護世界不被破壞,維持世界的正常運作,不管祂是化身為侏儒、獅子還是釋迦摩尼佛。
《阿凡達》的爆紅,讓大家開始熱烈地討論起阿凡達,其實這不是個新的概念,殊不知你我的阿凡達早已在這網路世界中化作千千萬萬個分身,依著你我的意志,或針砭時政,或斬妖除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