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MO['fomo]

上個月美國方言協會的2011年年度單字候選名單上有趣地出現了 “FOMO”,雖然最後以些微差距,在票選中與「年度單字」王座失之交臂,輸給了佔領華爾街運動的“Occupy”,不過這個字的上榜候選倒是現實地反應了社群網路時代,科技所帶來的文明病。

數位狂潮第12期 / 文:蘇明鴻

FOMO究竟是什麼?FOMO其實是Fear of Missing Out的縮寫,白話地解釋就是一種擔心錯過「什麼」的焦慮。FOMO第一次出現在主流媒體的文章中被觸及,是在2002年《荷芬頓郵報》上,作家Annie Stamell的文章,不過在這之前,FOMO這個縮寫已早有人使用。2006年的時候收錄進了「都會辭典」(urbandictionary.com),2007年美國《商業週刊》4月9號該期,刊出了一篇文章,以「傳染病」(epidemic) 一詞形容FOMO入侵了哈佛MBA課程,一流學府中的學子們都不約而同地染上了這個流行病,不計代價,無法拒絕任何邀約,擔心錯過任何有助人際關係的活動。

FOMO並不是個新的概念,擔心被放鴿子,擔心沒被揪團、湊咖,擔心孤老終生,人是群居的動物,古今皆然。不過真的要細究到底擔心什麼?也沒人答得上來。但是近來倚靠著社群網站的推波助瀾,這種焦慮已瀕臨破表。以前只是「虛無地」擔心錯過,現在透過社群網站,你可以明確地知道你到底錯過了什麼,看著朋友大啖美食,或是雲遊四海;三五好友相聚,照片裡卻遍插茱萸少一人,獨漏自己;別人處處打卡標記,只有自己還宅在家中電腦前,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充滿聚會的餐廳裡,FOMO更是一覽無遺。細細觀察身邊每一桌的矛盾景象,好友死黨們明明近在眼前,卻人人掏出手機,收發簡訊,翻翻臉書,毫不掩飾地擔心自己錯過比現在這個聚會更棒的活動。

FOMO這種心理狀態應該是拉近人們彼此的距離,時時刻刻分享自己的狀態,也同時關注朋友的動態。但是結果卻是從原本的「連結」變成了「疏離」,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就是我在你面前,你卻旁若無人,心不在焉。友誼是需要維繫的,不過絕對的維繫反而成了種偏執,只問有沒有聯繫,不管有沒有友誼了。

前一陣子上海浦東機場出現幾則簡體字的反思廣告,大大的「愛」字,下面寫著「如果無心,怎麼去愛人?」;「親」:如果視若無睹,又怎麼親近呢?這樣看來,為焦慮而焦慮的FOMO也無怪乎會被當作一種病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