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washing [`ʃɛr͵wɑʃɪŋ]

玫瑰換了名字,還是一樣芬芳;相同地,牛牽到北京也還是牛。這麼多打著共享名號究竟是真的共享還是只是中飽私囊?答案應該顯而易見。

數位狂潮第45期 / 文:蘇明鴻

近期一家海外的無樁式「共享單車」業者想複製其他業者在中國成功經驗,在台灣各大城市遍地開花,一夜之間大量入侵路邊機車停車格,引發一連串的網路論戰。民眾撻伐業者侵害權益,私人企業使用公共財來賺錢,完全不合理。業者則是要求政府不 該打壓新創產業,阻撓共享經濟潮流,雙方各執一詞。

從Uber再到Airbnb,所謂的共享經濟前仆後繼,當然全球各地的爭議也從沒少過。最大的原因就是原先共享的概念已經不復存在,轉化成一種純粹的商業模式。從Uber被禁,所屬司機聯合上街頭抗議台灣政府剝奪生計我們就知道,這早已不是釋放閒置資源的共享,他們已經和正規的計程車司機無異,唯一的差異就是他們沒有受政府管控的專業執照,而Airbnb其實也不過是大型的租房仲介。

Sharewashing 可以拆分成share「共享」以及washing「洗」。沒錯這個字就是share economy「共享經濟」以及whitewash「洗白」的混成字。英文中所謂的whitewash「洗白」就如同中文字意一樣,把黑色的洗成白色的,也就是「試圖隱匿某些事物的真相」。目前sharewashing還沒有個適切的翻譯,白話地說就是「假共享,真斂財」。以共享為名欺騙消費者,誤以為他們是以分享為出發點,而非牟利。並且暗示他們不受傳統特定法律所規範。

或許大家記憶猶新,九零年代初期曾經出現過一波greenwashing「洗綠」的風潮,眾多企業以環保作為行銷口號,但說穿了只是個想搭上民眾環保意識抬頭的幌子,用最簡單、便宜的方式吸引目光,販售商品。這跟台灣這幾年興起的「文創旅館」跟 「文創夜市」如出一轍。

我們都知道分享是種美德,因為從小爸媽就耳提面命要我們跟別人分享,所以任何以共享為名的事應該都是好事。以至於中國合肥出現了「共享書店」(不就是租書店嗎?)、北京出現了「共享健身房」(不就是付費健身房嗎?)、「共享雨傘」(押金 19塊人民幣,不就是賣傘嗎?)、共享籃球、共享行動電源,應有盡有,果然是主張全民共享,全球最大的共產主義國家。

玫瑰換了名字,還是一樣芬芳;相同地,牛牽到北京也還是牛。這麼多打著共享名號究竟是真的共享還是只是中飽私囊?答案應該顯而易見。